龙,吞云吐雾,呼风唤雨,千变万化;龙,至高无上,无所不能,唯吾独尊。祖龙,创始之初,龙腾天下,令万世景仰!祖龙的玉玺上刻着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”八个篆字,将君权神授、真龙天子的政治理念灌输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,根深蒂固长达两千多年。如此辉煌的历史功绩集于祖龙一身,表面上看仅仅是祖龙的雄才大略,实际上是秦赢氏历代先祖们日积月累、艰苦奋斗的必然结果。
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是成就一番伟业的必要条件,三者之中当数人和最为重要,人才云集,人心所向,则所有的困难阻隔皆可以被消除。秦赢部落从微末到显赫的过程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。
纵观历史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若论诸侯国疆域之辽阔,若论政治地位之尊贵,若论国家财富之多寡,怎么也轮不上秦赢氏来实现天下一统,但是历史往往就是如此的出乎意料,总是将很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。时也?命也?非也,乃人也,贤才是第一位的,归根结底还是秦赢氏一族礼贤下士,选贤任能,人才济济,变法图强,才开创了如此的雄图大业。
秦国在中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份量,因为秦赢氏族群的努力,极深刻的影响了中华历史的命运走向,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数千年后的今天,看起来依然十分显著,如影随形。秦的祖先,出身高贵,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子孙。
秀才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提及到古代著名的司法决狱官-皋陶,他就是秦的祖先,要不是因为英年早逝,差一点就成为了大禹的继位人。秦的先祖们的奋斗历程,经历了尧舜禹时代,经历了夏商周时代,从未缺席。从秦先祖协助舜调训鸟兽虫鱼,到伯益协助大禹治水,渐渐的积累了很大的功绩,部落的地位逐渐显赫,舜帝特赐秦部落姓赢氏。
秦先祖费昌之时,夏朝国君夏桀残暴无度,费昌审时度势,归附商汤,成为商汤的马车夫,协助商汤大败夏桀于鸣条,加上后续累世子孙们的努力,赢姓逐渐开始提升了影响力。商纣王时代,秦先祖恶来侍奉纣王,武王伐纣时,殁于王事,秦赢部落族群的影响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,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和实际上的倒退。周成王、周缪王时代,秦赢先祖孟增和造父均有不错的境遇。
周缪王时期,徐偃王犯上作乱,造父为了平息叛乱、拱卫王室,一日狂奔数千里,击溃了叛军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周缪王为了奖励造父的功劳,将赵城之地封赏给了他,从那时开始,秦赢的祖先也称为赵氏,殁于王事的秦祖先恶来的一支,因造父受宠,也称为赵氏,很显然这是恩泽被之的缘故。
秦先祖非子贤德兼备,极其擅长养马,周孝王想立非子为大骆的嫡长子,但此时大骆的妻子是申侯之女,生子为成,已立为嫡长子。申侯向周孝王解释其中的利弊,认为成的嫡子之位不可轻易废之,否则会影响您的王位稳定。周孝王听从了申侯的建议,于是不再更改嫡子,以此来安抚西戎部落。周孝王说,秦赢的先祖伯益为舜帝养马,今天他的后代也为我养马,劳苦功高,当分封土地作为奖励,于是便把非子封在了秦地,让他重新接续秦赢氏的宗祠香火,号称秦赢。
秦赢先祖秦仲时期,周厉王昏庸无道,很多诸侯纷纷起来反抗,西戎部落也反了,还攻灭了秦先祖大骆后代的分支部落。周宣王时期,秦仲和他的儿子庄公与西戎部落发生了多次争斗,双方互有损伤,秦赢部落在对西戎的征伐中逐渐开始站稳了脚跟。
周幽王在位期间,宠幸褒姒,废除原太子,立褒姒子为太子,且多次烽火戏弄诸侯,诸侯纷纷起而叛之,王后之父申侯联合西戎伐周,将周幽王杀死于郦山之下。这个时候,庄公的弟弟襄公起兵救周,作战十分勇猛,周平王继位后东迁国都,襄公派兵护送,功劳很大,于是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,并将岐山以西的地方赐给了他。要知道诸侯的政治地位是仅次于周天子的,秦赢部落先祖们世世代代的努力,在此时此刻得到了极其丰厚的回报,襄公开始正式建立国家,与其他的诸侯互相派遣使节往来。
庄公之子文公在位期间,颇有作为,择选汧水和渭水交汇处营筑城邑;订立礼仪制度,使用三牢祭祀;设置史官记事,秦赢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。他还积极的收罗散民,开疆拓土;律法制度逐渐完善,确立了父族、母族和妻族三族之罪用以震慑罪大恶极的势力,这些一系列的举措,都为秦的强大奠定了厚实的基础。
秦国在逐渐夯实根基,逐渐发展壮大之际。其他的诸侯国也是纷纷的变法图强,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阖闾、越王勾践先后称霸,但是遗憾的是,这些诸侯国在明君驾崩之后,后世继立的国君没能很好的继承先王的遗愿,在加上变法的措施本就不彻底,留下了诸多隐患,逐渐的开始萎靡不振,渐渐地退到了历史舞台的边缘。秦国在众多的强大诸侯国的挤压中左右逢源,不仅没有消亡,反而变得更加强壮了。秦缪公以五羖羊皮获得了大贤百里奚,授之以国政,百里奚又推荐了贤能的蹇叔,秦公授之以上大夫,秦国在人才储备方面超越了同时代的强劲对手,独具慧眼,天下无双。
当一个诸侯国在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,必然会与当时实力最大的诸侯国产生激烈的利益冲突,不可避免,秦国和晋国就是如此。秦国在百里奚和蹇叔等贤臣的辅佐下,基本上做到了在多国征伐混战的糟糕境地中,处于游刃有余的状态。秦国和晋国的冲突,互有输赢,力量互有消长,短期内难分胜负。就在晋文公主政期间,与秦国的摩擦和冲突较多,在秦国政局动荡、频繁更换国君之际,晋国重新强大起来,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。
秦献公元年,秦国废除了陪葬制度,是为风俗习惯上的飞跃进步。秦献公在位期间,与晋国发生了两次大战,均大获全胜,周天子顺水推舟,贺之以华美的服饰。秦献公死后,他的儿子继位,是为秦孝公,那时候,已经二十一岁了。秦孝公嬴渠梁,天纵英才,德贤兼备。
对内广施恩惠,赈济孤寡,收拢民心,稳定秦国的根本;对外广揽天下贤才为秦国出谋划策,积极扩军备战,一心想收复祖宗丢失的河西之地。豪言道:宾客群臣中,有能出奇策使秦国强大的人,将被封以高官厚禄,赐给土地。卫鞅听说此消息之后,西至秦国,通过景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。卫鞅极力劝说秦孝公以法治国,奖励农耕,结果粮食储备逐年增加,同时实行奖励军功制度,短短数年间便将颓废日久、暮气沉沉的军队打造成了一只攻无不克、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。秦军所到之处,总是能大获全胜,如风卷残云一般干干净净。
然而卫鞅强势彻底的变法措施,激怒了既得利益者秦赢氏宗室保守派,遭到了老甘龙、杜挚等人的激烈反抗,与卫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和冲突,埋下了卫鞅悲剧结果的隐患。秦孝公顶住了反对派施加的巨大压力,坚定的采纳并彻底执行了卫鞅的变法策略,新法开始的时候,秦国百姓叫苦连天,很不适应,觉得特别糟糕,但是三年之后便纷纷习惯了新法的运行,觉得挺好。
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,在他掌权期间,积极练兵备战,多次大败魏国,军力大增;为迁都咸阳积极的献言纳策,修筑城郭;集小乡为大县,每县设立县令一名管理日常事务,还规划田亩,设置阡陌,把领土扩大到了洛水以东的地区,渐渐的国家赋税大增,民富国强,变法宣告大成!
秦孝公死后,其子惠文君继位,也就是秦惠文王。那个时候,秦国变法大成,成为众多诸侯国中实力较强的大国,而这个雄伟功绩最大的功臣是商鞅,商鞅的地位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危险境地。再加上秦赢宗室保守派对商鞅的怨恨和猜忌,商鞅感受到了巨大的危险,为求自保,不得已逃亡出秦,终被捕获,硬是被套上了反叛的罪名,被车裂而亡。一代变法英豪,最后竟落个身首异处的结局,实在是令人惋惜呀,但是卫鞅的大名和他创下的巨大功绩却彪炳千古,很多变法的措施,甚至今天看起来仍然有不错的借鉴价值,二千多年以前的智慧,二千多年之后还发着光,这实在令人惊讶!
秦惠文王死后,其子秦武王继位,虽然武王在位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,却是妥妥的明君,颇有作为。政治上,设置丞相,驱逐张仪,结盟魏国,联越制楚。军事上,攻拔宜阳,设置三川,平定蜀乱。经济上,修改封疆,更修田律,疏通河道,筑堤修桥。
武王死后,没有子嗣,立异母弟,是为秦昭襄王。这是一位长寿的君王,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六年,颇有作为,积极的开疆拓土,军队的战斗力再次猛增,很多诸侯国逐渐开始归顺秦国。这个时候,西周君无法接受秦国日渐强大的事实,联合其他诸侯,率天下精兵伐秦,结果大败而归。秦国于是开始攻打西周,西周国君仓惶来降,拱手献出所属的三十六座城池和三万子民,周天子的象征天下共主权力的九鼎宝器也尽归了秦王。
秦昭襄王死后,其子秦孝文王继位,在位仅仅三天便死了。秦孝文王死后,其子秦庄襄王立,他便是秦始皇之父。秦庄襄王在位期间,大赦天下,广施恩惠于臣民。此时,苟延残喘的东周小国联合诸侯企图再次伐秦,秦相国吕不韦运筹帷幄,尽数诛灭,将东周国的土地和子民尽数纳归于秦国。秦国还派遣大将蒙骜伐韩、攻赵、打魏,秦国的土地面积大增,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。
秦庄襄王死后,其子嬴政立,是为秦始皇,世人称为祖龙。秦王嬴政二十六年,统一天下,设三十六郡,自称始皇帝。秦王嬴政五十一年崩,子胡亥继位,是为秦二世。此时天下诸侯尽起而叛秦,赵高杀秦二世,立子婴,很快起义大军便打到了秦国都城,秦国宣告灭亡。
如果使用曲线线条来描画秦国命运走势的话,在秦赢氏千年的奋斗历程中,中途虽然有种种的挫折、停顿和倒退,但总体上却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,一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,达到顶峰,然后从顶峰直线式极速坠落,时也?命也?非也,还是人出了问题,就像秀才在文章起始处谈到的那样,归根结底还是人出了问题,出了什么问题,留待后续的文章继续分析,敬请等待。